信息公开

一、信息公开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慈善组织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玻璃做的口袋,就是说你的口袋有多少钱,你做什么事情,要透明到像玻璃一样,人人都可以看见。”[3]打造慈善组织的“玻璃口袋”,才能增强其公信力。具体来说,信息公开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如下:
  第一,信息公开为慈善组织获取捐赠资源、吸引志愿者奠定基础。接受慈善捐赠、开展社会募捐是慈善组织获取物质资源的重要途径。慈善组织要想获取公众手中的资源,提高公众的捐赠率,必须用详细真实的资料来告知公众本组织是如何开展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来证明本组织是值得托付的,从而使人们相信将慈善资源投向本组织是正确的决策。如果慈善组织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捐赠资源的使用情况、受益人的分布情况、捐款意愿的实现情况等无从知晓,公众的慈善积极性和慈善热情就会很低。当前,我国公众的慈善捐赠率较低,是与慈善组织的信息不公开密切相关的。根据《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在捐款捐物后,从未收到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信息公开与否不仅影响慈善组织的物质资源获取,而且影响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获取。志愿者加入慈善组织,有利于降低慈善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假如慈善信息不透明,没有充裕的信息证明志愿者的劳务奉献是值得的,公众通常不愿意做慈善义工。而长期吸引志愿者、形成持续的捐赠来源是慈善组织扩大规模、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条件,如果慈善组织人力物力资源匮乏,它就难以开展有效的慈善活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慈善需求,其公信力必然较低。
  第二,信息公开是抵制慈善流言、谣言的重要手段。慈善组织运作神秘化,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资金运营、捐款去向等不了解,会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会受到流言、谣言的伤害。在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关于慈善组织的负面消息、消极新闻容易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一些网民就可能对慈善活动进行种种猜测,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一鳞半爪的慈善信息作出判断,或者以有色眼镜看待慈善行为。网络传播的“染缸效应”、负面消息会很快扩散,甚至“失控”。当然为了维护本组织的形象,挽救本组织的声誉,慈善组织通常会发布一些信息予以澄清和解释。然而,在公众慈善透明意识明显提升的网络时代,被动澄清显然无法满足国内外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慈善信息需要。于是,流言之后还会有流言,悬疑之后还会有悬疑,慈善组织往往由此陷入澄清—流言—再澄清—再流言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感只能与日俱增。
  第三,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重要途径。慈善组织公开机构的基本信息乃至财务信息、项目信息和捐赠信息,将慈善组织开展的扶贫济困、紧急救助等方面的慈善活动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有利于公众了解慈善组织履行自身职责情况,有利于慈善组织展示自身的绩效。通过对外展示工作成果,更多的公众知晓慈善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证明了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从而扩大了慈善组织的影响力,提高了慈善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即使慈善组织在某些方面做的还不到位,通过信息公开,开诚布公地向公众展示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也会取得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第四,信息公开是公众监督的前提条件。慈善组织对慈善资源拥有相当大的分配权,如果缺少来自公众的制约和监督,同样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正如有人所说的:“没有公众监督,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慈善组织,都不可能具有足够的自净功能。”[4]如果一家慈善组织打着慈善的幌子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贪污、挪用善款,或违规违法经营企业,整个慈善行业的形象都会受到影响。可见,公众监督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而要加强公众监督,必须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公众必须依据全面、准确的信息,才能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换句话说,公众的监督权是以知情权为前提的。近年来,我国红十字会系统频现慈善腐败丑闻。例如,温州市红十字会出纳陈某在5年里挪用公款126万元、昆明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阮某利用职务之便公款购物、玩乐等等。究其原因,与其信息不公开、公众监督无从下手是分不开的。问题在于,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的财务收支状况只需向其理事会报告,而没有向公众公示的义务。捐款人通过红十字会官网上的捐款查询系统只能查询善款是否到账,而没有善款使用情况说明。公众监督缺位,红十字会系统出现丑闻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五,信息公开有助于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捐助者和需救助对象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多头募捐、重复救助等问题,导致慈善资源分配不平衡。有学者认为:“对于受捐助者的情况我们可能了解得不多,有一些本来更应该得到捐助的人没得到援助,而情况并不太严重的人反而得到了援助。”[5]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捐赠人能够及时了解自身捐赠款物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了解捐赠款物(包括志愿服务)的总体情况,使捐赠人在捐赠和救助工作中作出有效的决策,避免一方有难,扎堆而上、过度救助,而同样需要救助的其他弱势群体却极端缺乏救助资源。此外,信息公开还能够避免出现捐助者找不到需救助对象、需救助对象求助无门的现象。这些都有益于提高慈善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慈善资源使用的浪费和无效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冲击。

置顶 ▲

版权所有:苏州汇聚爱心公益(浙大爱心会) 技术支持:晨光科技 友情链接:百思特
Copyright©2003-2014 zd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2048500号